芷江融媒讯(通讯员 黄晖 侯怡安)清晨五点,黄栗坳村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斜照在冷链库房上,为金属质地的外墙带来了一阵暖意。冷库厚重的保温门被叉车司机缓缓推开,白蒙蒙的寒气瞬间涌出,库房内零下18℃的恒定温度,与外界形成近50℃的温差。货物调度员身披军大衣,穿梭在货架间,“这批货物包括芷江炒鸭200箱、口味鸭300箱,鸭蛋150箱冷链车直供佳慧超市。”他细心核对着单据,指挥着装卸工人搬运货物。一小时后,首辆冷藏车启动引擎,迎着朝阳驶出园区。
近年来,岩桥镇围绕“三产融合,协同共进”战略目标,紧扣芷江侗族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县域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以芷江鸭、柑橘、黄桃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构建以社区为发展核心,辐射带动镇域各村联动互促的发展格局,在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的实践中,交出了一张独具匠心的答卷。
“养殖-加工-冷链”:一只鸭子的工业化漂流
模式革新,激活麻鸭产业动能。芷江麻鸭,清朝时曾被列为贡品,在省内外颇有名气。岩桥镇农户有养鸭的传统,但依靠农户散养式的养殖方式,难以形成规模化态势。近年来,以和翔鸭业、芷民丰鸭业为龙头的企业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基地+农户+旅游休闲+市场营销”等多种合作共赢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2024年全镇鸭肉工业产值达3.14亿元,肉鸭年加工能力达2900吨,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现在养鸭可比从前强多了”岩桥镇养殖户何玲玲算起了账,“跟企业签了代养合同,他们提供鸭苗、饲料和专业技术指导,我只要按标准养,企业不仅包收购,而且每只鸭保护价8块钱一斤,不用担心市场行情不好。”
智能赋能,重塑全链生产流程。岩桥镇专业养殖场的麻鸭,从破壳开始,便开始了工业化旅程。在和翔鸭厂里,自动喂食系统正精准投喂科学调配的饲料;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数值,一旦出现数值异常,系统将自动调节环境参数。当麻鸭达到最佳出栏体重时,它们“漂流”突然加速。在配备半自动化宰杀生产线的加工厂内,鸭子首先经过电击致昏,随后通过蒸汽烫毛和机械打毛完成脱毛处理。净膛后的鸭体由自动化设备精准分割成不同部位,部分产品进一步加工为预制菜。通过真空包装设备进行杀菌包装,并立即送入冷藏库暂存。最后,通过配备温控系统的专业冷链物流,确保产品在-18℃冷冻条件下配送至销售终端,这只从宰杀到冷链的全流程标准化生产的麻鸭,以预制菜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现在我们已逐步实施智慧养殖,大大减少农户人工成本。”厂长向海文指着操作流水线,手中电子屏幕的数字实时更新,“其次是效益提升,好环境提升了肉鸭生长率,减少了发病率,每只鸭子还能多给农户多带来收入。”通过引入肉鸭智能养殖系统、智能化卤制流水线、可视化操作平台等现代化技术,在传统酱板鸭、板鸭等预制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以鸭脖、鸭翅、鸭掌、鸭蛋等14种休闲食品,实现从传统养殖向智慧养殖、产品单一向品类多元的跨越。
政策护航,点亮创业增收之路。“比起在外头创业,回到岩桥建个养鸭厂会让我更加有干劲!”董事长向辉脸上充满了信心。为扶持养殖大户创业热情,政府出台了《加快芷江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给予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养殖场资金补贴,有效减轻了养殖户的前期投入压力;实施贷款贴息政策,让养殖户在扩大养殖规模时能更轻松地获得资金支持。如今,全镇共有标准化种养基地面积1980亩,产量达145万羽。
“种植-科研-观光”:一块土地的多功能化革命
岩桥镇积极探索“种植-科研-观光”三位一体的土地综合利用模式,让土地承载生产、科研与农旅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科技兴农,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黄栗坳村锚定“科技兴农、品种兴村”路径,建成1800m2标准化连栋蔬菜大棚。在经济作物种植上也实现“多点开花”,建成柑橘园4000余亩,阳光1号、黄金贡柚作为柑橘的“明星产品”,口感好、甜度高、易存储,“已与2家电商平台签订预售协议,去年试产的2000斤,在网上3天就卖完了。”村书记张彬彬笑着说,“柑橘产业去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此外,通过与农科院深度合作,成功试种樟树港、青香、椒香源三号3个辣椒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多亏了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指导,”种植户邓长友拿起一只樟树港辣椒介绍,“现在亩产比普通辣椒高40%,收购价每斤能多卖2块钱,”目前,大棚辣椒已形成“育苗—种植—采收”标准化流程,成为周边商超的“抢手货”。村里还准备引入150亩红麻种植及加工项目,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发展。
以农促旅,激活乡村田地“网红经济”。槐花园村凉薯地里,游客们拿着锄头在田间地头体验亲手挖凉薯的乐趣,泥土的香味混着笑声漫过田埂;洲上组生态竹林中,孩子们跟着竹编艺人学编竹筐,大人则坐在竹林茶歇区。“采摘+手工diy”的项目,正是基地整合资源后推出的“农业+旅游+文化”套餐。如今,槐花园村与58同城共建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成了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光观光带来的收入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槐花园村书记曹成香笑着说。
院地联动,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在省委编办驻村工作队的科技引领下,黄栗坳村创新建立的“瓜-菌生态科技小院”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这一科技平台整合了湖南农业大学、省食用菌研究所的顶尖科研力量,将先进农业技术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科技小院由湖南农业大学、省食用菌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专家团队定期驻村指导,已开展专题培训12场,培养本土“田专家”15人。通过推广立体栽培、温湿度精准调控等新技术,赤松茸亩产提升30%,甜瓜亩产提升20%,产品品质显著提升。“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村民王大哥表示,在专家指导下,他家的种植大棚采用了新型菌棒配方,产量翻了近一半。目前,全村已发展“瓜-菌”种植户56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小院子”撬动“大产业”。工作队队长杨峰表示,黄栗坳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科研机构+基层组织+农户”的科技兴农新路径,其经验对推动县域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基建、电商、治理”:一份科学的系统性保障
岩桥镇在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创新构建“基建夯基、电商赋能、治理护航”的系统性保障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基建先行,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岩桥镇实施“耕地水利+产业路网+冷链物流”三大基建工程:完成126.85亩永久基本农田整改,维修26口山塘和4公里渠道,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推进黄栗坳村以工代赈项目,修建防洪堤坝及产业道路;建成覆盖生产、仓储、运输全链条的冷链物流体系,配备现代化冷库和冷链运输设备,确保芷江鸭从养殖到销售全程保鲜。
平台赋能,打通产销全链条。构建“线下实体+线上数字”双轮驱动销售平台。线下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和“数芷乡村”助农直播拓宽渠道。创新“产业联盟+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生产标准、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相统一,2024年带动线上销售额突破30万元。
数字治理,提升产业运行效能。依托“数芷乡村”智慧管理平台,打造“5大板块+6大重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平台重点围绕乡村治理、防返贫监测等核心功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通过可视化工作平台,村干部可实时掌握村情民意,处理效率提升60%。平台开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板块,已组织开展志愿活动32场,参与村民超800人次。全镇重点区域布设智能监控设备80余处,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系统运行以来,村民安全感满意度达98%。“现在村里大小事都能在平台上反映,处理结果也一目了然。”村民王女士对平台的透明化治理表示赞赏。目前,平台已培养村级数字治理骨干4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清晨的㵲水河畔,鸭群在稻田里嬉戏,加工车间的机器开始运转,电商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推介……岩桥镇的一天,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生动缩影。从资源禀赋到全链发展,从企业引领到农户参与,这座小镇以芷江鸭为纽带,串联起经济与社会效益,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答卷。
“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岩桥镇党委书记胡志荣表示,将以创建为契机,持续补链强链延链,让芷江鸭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岩桥经验”。
责编:许敏
一审:杨艳芬
二审:许敏
三审:汪大庆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县应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安保维稳信访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梁志平在土桥镇调研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梁元和带队调研督导县城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
梁志平督导调研“三大盛会”安保维稳与接待保障工作
梁志平带队调研督导项目建设及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
梁元和督导检查“三大盛会”重点项目建设
梁元和开展“八一”走访慰问
九届人民政府2025年第8次常务会议召开 梁元和主持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