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融媒讯(通讯员 杨铠玮)在芷江的鼓楼广场旁,藏着一座独特的“时光博物馆”。这里没有恢弘的建筑,只有一位古稀老人与六万张泛黄的纸片,静静守护着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从“寸布寸金”的短缺,到市场经济的繁荣,这些方寸之间的票证,在谭书青手中,汇成了一部可触摸的、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1954年,对于谭书青而言,是充满宿命感的一年。那一年,他呱呱坠地;也是那一年,新中国开始全面推行布票制度,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票证供给体系的建立。

个人生命轨迹与宏大历史叙事在此交汇,也在谭书青心中埋下了一颗“缘分”的种子。近四十年后,到了1995年,当许多旧物在时代洪流逐渐消散,他决定开始系统收藏这些濒临消失的“时代印记”。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我就去破烂收购店、造纸厂‘淘’。”谭书青回忆。那些年,他像一位历史的“拾荒者”,在即将被化为纸浆的废堆里,抢救出一张张珍贵的票证。“后来网络发达了,我也网上购买、交流,范围更广了。”

三十年来孜孜不倦,换来五六万张丰厚藏品。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累积,更是一部立体的、微观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他的收藏覆盖湖南大部分市州的普通粮票、油票、布票、煤油票、化肥票等民生票证,更珍藏着芷江本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股票、经营许可证、选民证、良民证、收据凭证、执照、文件等独特史料。其系统性之强、地域性之鲜明,堪称一座“民间档案馆”。


在这间充满温情的家庭展馆中,每一张票证都被精心整理、陈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纸片,而是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一枚边缘已磨损的芷江粮票,诉说着它曾被反复清点、小心递出的日子;一份盖有鲜红公章的化肥供应券,见证着农业生产对政策的依赖与期盼;一套记录“寸布寸金”岁月的布票,则将老一辈参观者的记忆,瞬间拉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往昔。

“我办这个展览,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珍惜今天。我们经历过物资匮乏,才懂得如今市场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些票证,就是最好的证明。”
谭书青老人的家庭展馆,如同一盏静默的灯,照亮历史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他守护的不仅是六万张纸片,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责编:阳蕙鸿
一审:杨艳芬
二审:阳蕙鸿
三审:明毅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全县2025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项目建设年”活动讲评、市对县年度考核工作调度会召开
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梁志平主持
九届县人民政府2025年第十三次常务会召开 梁元和主持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全力以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大盛会”活动奖励激励大会召开
梁志平带队调研农特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项目工作并主持召开调度会议
县四大班子领导开展重阳节走访慰问活动
县委议军会议暨县领导过“军事日”活动举行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