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方寸之间:谭书青与他的六万张时代印记​
2025-10-22 16:18:23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 编辑:阳蕙鸿 |          浏览量:3617

芷江融媒讯(通讯员 杨铠玮)在芷江的鼓楼广场旁,藏着一座独特的“时光博物馆”。这里没有恢弘的建筑,只有一位古稀老人与六万张泛黄的纸片,静静守护着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从“寸布寸金”的短缺,到市场经济的繁荣,这些方寸之间的票证,在谭书青手中,汇成了一部可触摸的、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1954年,对于谭书青而言,是充满宿命感的一年。那一年,他呱呱坠地;也是那一年,新中国开始全面推行布票制度,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票证供给体系的建立。

个人生命轨迹与宏大历史叙事在此交汇,也在谭书青心中埋下了一颗“缘分”的种子。近四十年后,到了1995年,当许多旧物在时代洪流逐渐消散,他决定开始系统收藏这些濒临消失的“时代印记”。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我就去破烂收购店、造纸厂‘淘’。”谭书青回忆。那些年,他像一位历史的“拾荒者”,在即将被化为纸浆的废堆里,抢救出一张张珍贵的票证。“后来网络发达了,我也网上购买、交流,范围更广了。”

三十年来孜孜不倦,换来五六万张丰厚藏品。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累积,更是一部立体的、微观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他的收藏覆盖湖南大部分市州的普通粮票、油票、布票、煤油票、化肥票等民生票证,更珍藏着芷江本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股票、经营许可证、选民证、良民证、收据凭证、执照、文件等独特史料。其系统性之强、地域性之鲜明,堪称一座“民间档案馆”。

在这间充满温情的家庭展馆中,每一张票证都被精心整理、陈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纸片,而是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一枚边缘已磨损的芷江粮票,诉说着它曾被反复清点、小心递出的日子;一份盖有鲜红公章的化肥供应券,见证着农业生产对政策的依赖与期盼;一套记录“寸布寸金”岁月的布票,则将老一辈参观者的记忆,瞬间拉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往昔。

“我办这个展览,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珍惜今天。我们经历过物资匮乏,才懂得如今市场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些票证,就是最好的证明。”

谭书青老人的家庭展馆,如同一盏静默的灯,照亮历史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他守护的不仅是六万张纸片,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责编:阳蕙鸿

一审:杨艳芬

二审:阳蕙鸿

三审:明毅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市级
县级
专题专栏
特别推荐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