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泽一家三代,守界碑75载|模范风采录
2025-08-19 08:58:35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编辑:许敏 |          浏览量:2969




熊光泽,苗族,中共党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村民。自1950年以来,从熊光泽的奶奶项左娣,到父亲熊炳清,再到他自己,一家三代人肩负起守边重任,默默守边75载,用情怀描红界碑,用脚步丈量边界,用忠诚守护国土。2022年1月,熊光泽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2022年5月,熊光泽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4年9月,熊光泽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 熊光泽在巡边。本报记者 郑涵月 摄


盛夏时节,顺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距离国境线仅600米左右的云南省马关县罗家坪大山脚下,在金厂村罗家坪村民小组见到了熊光泽。他个子不高,肤色黝黑,穿着一身绿色迷彩服、一双解放鞋,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朴实、精干。


记者跟随他的脚步,踏上了巡边之路。10公里是从马关边境188号界碑到193号界碑的距离,也是熊光泽一家三代人70余载坚守的里程。“奶奶没念过书,唯独会写的两个字是‘中国’。”熊光泽说。


熊光泽的奶奶项左娣,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第一位女性苗族党员。奶奶当年带领苗族群众护卫界碑的故事,成为熊光泽对奶奶最深刻的回忆。


“奶奶说过,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能过上安宁日子,守好界碑,就是守好自己的家。父亲也告诉我,有国才有家,必须要守好自己的家园。”熊光泽说。


1983年,父亲熊炳清担任巡边队队长,熊光泽就常跟着父亲上山巡边,在摸爬滚打中,山间的每一条小路都刻在了他的心里。


2007年的一天,熊光泽在上山巡边时,发现有人在罗家坪大山勘界试图挪动界碑。他立即回村,组织了30余名村民赶往现场。他们手拉着手,用身体围成人墙挡在界碑前,坚决不让对方跨进中国领土半步。最终,在僵持了3个多小时后,事情得以和平解决。


2009年,父亲去世后,熊光泽接替父亲当上了界务员。作为世代生活在罗家坪大山脚下的一名边民,他深知团结好各族村民合力守边固边、守土安家的重要性。


巡边的山路大都崎岖难行,一次巡边途中,熊光泽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不慎摔伤,等其他巡边队员把他扛下山时,他已疼得面色惨白。这样的“惊险”在熊光泽40多年的巡边生涯中不计其数。


“为祖国守好界碑,是奶奶传下来的‘传家宝’,不能丢。”现在,熊光泽在巡逻边界、查看界碑时,时常会带上子女和孙辈,让他们熟悉边界景况,教导孩子们守边护边、代代传承。


边境兴、边民富、边防固。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熊光泽也曾动过念头。“父亲告诉我,守边是我们的使命,应当好好传承下去。”熊光泽咬了咬牙,留了下来。他说:“我的家就在这儿,这份工作如果连我都不愿意做,就更没有人做了。”


时任村干部的熊光泽,为了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申请项目。为建设村内道路,他不厌其烦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动员全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磨破了鞋子、背烂了背箩,终于修通了村里的水泥路,彻底改变了村内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的状况。


路修通后,村子的环境也要美起来。熊光泽带领群众建成村内排污管道、旅游步道、军民鱼水池和房前屋后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等,还在村里塑造了“长城”“五角星”等中华文化符号。


熊光泽与村干部一起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因地制宜种植草果、砂仁、茶叶350余亩。乘着兴边富民行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好政策的东风,他又带领当地群众抓住机遇,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罗家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熊光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故事,先后到机关、学校、村庄、党组织等开展红色故事宣讲40余场,听讲人数近万人,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他也从“小事”做起,把“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干好”的“晨起5件事”纳入村规民约,融入日常,形成习惯。


如今,全村屋顶国旗飘飘,村内外秩序井然、干净整洁,乡亲们安居乐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出门就是巡逻,种地也是站岗,放牛也是放哨”的守土固边意识深入人心。


(记者郑涵月整理)



责编:许敏

来源:中国民族报

市级
县级
专题专栏
特别推荐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