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不能忘却的历史
2020-08-27 17:31:38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 编辑:芷江融媒体中心 | 作者:尹华 许敏 蒋智丞          浏览量:1698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一纸降书落芷江”作为抗战胜利结束的见证地,芷江连同中华大地被一起写进战火硝烟中的英雄史诗。  

翻开历史相簿,幕幕清晰在眼前。回望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重温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感念和平的来之不易。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开始;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正式爆发。

芷江受降纪念馆讲解员 龙芝慧: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则是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记者 蒋智丞:这段视频是2015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抗战老兵接受检阅的场景,芷江籍抗战老兵谭义才和来自湖南全省各地的其他12名抗战老兵应邀参加了这次阅兵。

受邀参加阅兵仪式的时候,92岁的谭义才因为眼患严重白内障,坐在天安门前已经无法看清大阅兵的盛况,只能靠双耳去感受现场的激情,但灰蒙蒙的眼神里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谭义才是芷江县楠木坪镇大禾冲村人,1941年2月,年仅17岁的他从家乡参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173团迫击炮连的炮手,先后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湘西保卫战等大小战役三十多次。对当年的战斗情景,谭义才至今难以忘怀。

抗战老兵 谭义才:我们炮兵一个是要瞄准掩护步兵进攻,要把目标找准,用炮火压制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步兵就往前冲(第二次长沙会战),我那个排有48个人,那一仗打完后只剩18个人。

中华大地外敌入侵,炮火一遍遍轰炸着国土。有着“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的芷江,是长沙至贵阳的中心点,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使得湖南至西南各省更加便捷,再加上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貌和春秋雾日较多,便于机场的隐蔽和战机出击的气候条件,日军将侵华的触角延伸至明山之下、㵲水之畔,芷江被炮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1939年4月和7月,日军先后对芷江进行两次轰炸,八年时间里,日机轰炸芷江共38次,出动飞机513架次,投弹达4731枚,炸毁房屋3756栋,损失粮食30万担。罪恶的炸弹从天而降,机枪的扫射声、房屋的倒塌声、人们的呻吟声,全城变成了一片火海、一片坟场,一片满目凄然的废墟。

战争愈加激烈,战场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反法西斯战争联盟中来。在湘西小城—芷江,苏联空军犹如北方飞来的铁鹰,抽派5个航空队来华参战,正义之剑怒斩飞魔。从1937—1940年,先后来华的苏联志愿人员约2000人,其中约200人在中国战场牺牲。以陈纳德为首的飞虎队远涉重洋前来参战,成功阻断日本摧毁芷江机场的阴谋,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这片热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上下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193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并开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之成为抗日战争中最坚强的战略支撑。

在抗战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胆识与智慧,运筹帷幄,创造性地提出持久战的总方针,使用游击战等一系列的战略战术;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刚烈与豪迈,指挥若定,驰骋沙场,创下了抗日历史上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和勇气,呕心沥血,百折不挠,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成为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中流砥柱。

芷江受降纪念馆讲解员 龙芝慧: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责编:芷江融媒体中心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市级
县级
专题专栏
特别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