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融媒讯(通讯员 尹华 罗娅菲)芷江,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芷江的非遗传承人秉承匠心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不断丰富非遗内容,让芷江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今天,让我们随着楠木坪镇利亚德中学学生王艳的脚步,一起探寻古老技艺的传承——芷江斗笠。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在芷江农村随处可见。如今,斗笠编织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传承者。
自古以来,人们就学会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做出各种器物,帮助生活和劳作。在楠木坪,编织艺人都会选用当地出产的小水竹和棕制作斗笠。将小水竹分别破成粗篾和细篾,准备适量的棕,选择好合适的模具,就可以动手编斗笠了。
用粗篾和细篾编好内外两层,这时的斗笠雏形已经显现,接下来便是打顶、贴纸、铺棕、锁边等一道道细致的编织工艺。
在芷江斗笠县级传承人郑德刚的指导下,王艳和她的同学们认真按照制作技艺的要求,让每一项工艺都能符合标准。
给斗笠上油是制作斗笠一道重要工序,将桐籽榨成优质桐油,以文火烧制桐油,精心涂刷在斗笠上,使之光泽鲜亮,经久耐用,不易变色。
晒干之后,用彩笔、颜料在表层绘出各种图案,再经过晾晒,在内层套上头圈,一顶斗笠便成了。芷江斗笠从原料的选择、加工到出产品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形装大方美观,粗细结合,内外一体,手感细腻,给人以一身舒适安逸的美感。
芷江斗笠县级非遗传承人 郑德刚
郑德刚告诉我们,楠木坪编织斗笠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美观精巧。在父亲的熏陶下,耳濡目染的郑德刚从小便掌握了斗笠的制作方法。1996年,郑德刚在当地开办第一家斗笠加工车间,将斗笠推向更广的市场。
为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近年来,楠木坪镇积极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通过在镇中学设置斗笠工作坊,培养和发掘非遗传承人,组织开展“传帮带”,不断延伸斗笠传承链条,芷江斗笠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编:唐先彬
一审:杨艳芬
二审:唐先彬
三审:明毅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县应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安保维稳信访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梁志平在土桥镇调研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梁元和带队调研督导县城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
梁志平督导调研“三大盛会”安保维稳与接待保障工作
梁志平带队调研督导项目建设及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
梁元和督导检查“三大盛会”重点项目建设
梁元和开展“八一”走访慰问
九届人民政府2025年第8次常务会议召开 梁元和主持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