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融媒讯(记者 吴鹏 通讯员 尹华 罗娅菲)芷江,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芷江的非遗传承人秉承匠心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不断丰富非遗内容,让芷江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侗族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侗族民歌至今仍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侗乡芷江,人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创作和保存了丰富的民歌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侗乡山寨,听听来自那里的天籁之音。
杨学付老人今年已经68岁,但他唱起山歌时依旧充满激情,歌声高亢清亮,响彻山间。从十几岁开始,杨学付便爱上了唱山歌,几十年来,山歌已经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他那独特且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在当地的辨识度也是极高的。
杨学付的唱腔在碧涌是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是这里的侗族百姓在劳作或休息时为了自娱而自编自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一种民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侗族在地域划分上以贵州黎平、锦屏和湖南西部为界,分为北侗和南侗,芷江隶属北侗地区,溜溜腔、平腔是芷江北侗民歌的主流腔调。
大山村是芷江境内至今侗族文化保存得较好的侗族村寨,大大小小六十多个侗寨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侗族民俗,用侗语唱民歌就是其中之一。
山歌、酒歌、嫁歌、腾腾腔、麻弄颂、盘歌等众多民歌形式汇聚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芷江丰富的侗族民歌文化,它们是芷江侗族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春夏之交、农忙时节、种田栽秧、山林溪边,随口唱上几句,来表达劳作的辛劳、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质朴的侗族民歌唱出了山里人粗犷豪迈的情怀,唱出了山里人劳动生活的心声,唱出了侗寨宁静舒适的生活,唱出了侗乡人淡泊无争的心境。然而,随着芷江侗语的流失,芷江的侗族民歌也在逐渐地流失,年轻人对传统的侗族民歌已经不感兴趣,这也预示着在大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芷江的侗族民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芷江侗族民歌是芷江侗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需要大量的培养侗族民歌的创作者、继承者、发扬者,让更多的人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以创新的思路,最大限度的实现传承和保护芷江侗族民歌的时效。
责编:唐先彬
一审:石曦浩
二审:明毅
三审:尹华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县应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安保维稳信访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梁志平在土桥镇调研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梁元和带队调研督导县城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
梁志平督导调研“三大盛会”安保维稳与接待保障工作
梁志平带队调研督导项目建设及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
梁元和督导检查“三大盛会”重点项目建设
梁元和开展“八一”走访慰问
九届人民政府2025年第8次常务会议召开 梁元和主持
下载APP
分享到